尊敬的用户,您好!

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(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)。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,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(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)。

您的位置: 首页 >经典诵读>阅读广角> 详细内容

任务驱动:提升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

来源:中国知网 发布时间:2024-05-10 16:18:32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摘 要:任务驱动教学以任务为导向,以学习项目为载体,以学生学习为主线,引导学生在运 用语言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、表达、探究,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。目前,小学课堂任务驱动教学虽然对学生自主学习有很大促进作用,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。为此,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创设语用情境,精心设计教学任务,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,重视评价的作用,让学生真实经历“学”的过程,在学习迁移中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语文能力,发展核心素养,走向深度学习。

关键词:任务驱动;阅读教学;有效策略

一、研究背景

语文新课标指出: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 核心素养,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、 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,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、思维能力、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。”任务驱动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,改变 了以往“满堂灌”的教学模式,以任务为导向,以学习项目为载体,以学生学习为主线,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、表达、探究,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提升。任务驱动作为课程内容与组织呈现的新方式,以学习内容的结构化变革倒逼学习方式的深度创新,为创建自主与探究的课堂模式,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,促进语文深度学习的发生提供了崭新的视角。在当前课改中,任务驱动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有着深 远意义。

二、当前任务驱动教学存在的问题

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,还可以使封闭的语文课堂生活化,令教学从传统模式走向探究型教学 。目前,任务驱动教学虽然给小学课堂带来了许多新变化,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。

(一)缺少情境

在小学语文教学中,任务驱动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解决问题,学生通过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,明确要学什么或者要达到怎样的目标,进而积极主动地 参与教学活动,这也是学生往后开展深度学习的基础。新课标背景下,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及被动接受、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依然存在,易导致学习脱离生活实际,缺乏真实情境下的知识应用,知识惰性化,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课堂学习效率。

(二)任务零散

在这个愈发多元化的信息时代,学校教育难以涵盖所有的知识,因此,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尤为重要。但在实际教学中,部分教师倾向于将知识“灌输”给学生,缺乏统整性的任 务设计,语用实践没有依托,导致学生所面临的学习任务零散,难以形成全面的思维和知识体系,进而无法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实际应用中。

(三)忽视学情

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受限于他们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,在阅读中表现为难以深刻理解文章的丰富意蕴,不能从多角度评价人物,缺乏独立思考能力 与批判性思维等。在实际教学中,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这些思维局限。例如,在提出阅读题后,只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思考,就要求他们讨论交流,而 学生没能充分阅读与静心思考,导致讨论空洞、形式化。像这样忽视学情的教学方式,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辩证思考的能力,影响学生思维发展。

(四)评价匮乏

小学语文任务驱动学习是一个自主学习、展示 分享、对话交流、优化学习路径的过程。教师 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适时给出评价,以评促学。然而,过程性评价时常被忽视。当学生思维受限时,一些教师仅仅是不断重复任务要求,而非进行点拨评价,造成学生参与任务的积极性不高,学习探究流于表面。此外,一些教师的终 结性评价也稍显潦草,缺乏针对性,学生无法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,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受到阻碍。

三、任务驱动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

(一)创设情境,让学生体验幸福感

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“以生活为基础,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,以学习主题为引领,以学习任务为载体,整合学习内容、情境、方法和资源等要素,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”。任务驱动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,真实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
1.创设语用情境

语文教学聚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,致力于 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语文课堂教学应努 力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采用多种教学手段,创设语用情境,让学生在生动且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 中主动学习、自主探究。

例如,在《母鸡》一课的教学中,有一位教师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境——为纪念世界动物日,某杂志社将要出版一系列以动物为主题的期刊,本期封面人物是鸡妈妈,我们需要为它设计一本专属杂志。在情境导入的作用下,学生兴趣高涨。 接着,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课文,通过自主朗读,抓住关键词句,启发学生交流与讨论自己会选取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作为封面,并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选择合适的课文段落作为杂志内容。创设生动有趣的语用情境,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,还能使他们学到梳理课文内容的好方法。

2.用好文本情境

在上文《母鸡》的教学案例中,教师结合文本特色创设情境,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为杂志编写简介、 设计内页图文、撰写推荐语等任务,加强了课堂学  习与知识运用之间的联系。以设计杂志内容为任务主线,以学习体会母鸡的形象为引领,学生充分捕捉课文中关于母鸡的感人描写,在对比中体会母鸡的慈爱。其中,教师设计的每个子任务都有一个具体的文本情境,并且它们都附属于统一的大情境。 通过这些真实而有趣的情境,学生在课堂中实现了“在学习中思考,在思考中实践”。 

3.联结生活情境

语言及文学作品都反映了特定情境中的人类生活,若文本情境就是真实的生活情境,语文学习就成为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行为。

创设源于生活的学习情境,设计与家庭、校园、 社会生活相关的话题,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,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。仍以《母鸡》 一课教学为例,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后,可以结合拓展资料与生活情境,让学生迁移阅读老舍描写母亲的相关作品。学生通过想一想、比一比、 说一说,感受母爱特质,体会课文是如何将母亲的英雄形象刻画得饱满的,并进一步掌握运用对比写法表达前后情感变化的方法。

(二)巧设任务,让学生体悟获得感

语文学习任务是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,是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容载体 。 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任务项目,在获得感中促进素养提升。

1.主题性统整

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应源于课标,立足学情,任务绝非独立的、零散的,而是相互关联,经过主题性统整的。在关联任务的驱动下,课堂“深 挖一口井”,学生的内驱力被激发出来,思维能力也能不断提高。

例如,在教学《清贫》一课时,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略读的特点,通过紧扣“关注人物言行,品读人物内心”的单元主题,创设“清明云祭祀:方志敏烈士纪念园”的情境进行任务驱动。围绕清明“云祭祀”的主题情境,回归文本,探讨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,通过关注文章对方志敏在语言、动作、神态等方面的描写,层层引导学生在主题情境中梳理人物事迹,感受无产阶级革命者方志敏的一 身正气和爱国情怀,进而落实本课语文要素。

2.递进式驱动

设计语文学习任务,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,组织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、以任务为驱动的语文教学,而非简单的碎 片化教学与线性学习。在教学中,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,整合学习过程,设计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 的“递进式”任务,更好地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,梳理与把握语言规律,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。

仍以《清贫》一课的教学为例,教师在“云祭祀”悼念先烈的主题情境下,细化教学目标,将目标灵活地分解成“读英雄故事”“赠精神象征”“写三行诗歌”三个子任务,任务之间形成递进式驱动和进阶式上升关系。学生在朗读中知事,在献花中明理,在写诗中悟情。通过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递进式任务,学生能更清晰地体会方志敏烈士的英雄形象,在锻炼言语表达和迁移写作能力的同时,更真切地感受到烈士们舍己为公、不怕牺牲的宝贵精神。

(三)自主实践,让学生体味参与感

1.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

学生是学习的主人,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。在语文学习中,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不可或缺。 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任务,避免出现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。只有学生真正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中,课堂才有真“变化”和真“生长”。

例如,在教学《项链》一课时,教师可以通过设计“捡贝壳,串项链”的学习任务,引导学生先认读生字短语,再过渡到读优美的长句子,让学生在有趣的任务实践中主动参与、人人参与。课文中还涉及许多表示颜色的叠词,特别朗朗上口,教师 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拓展其他颜色类叠词。接着,播放关于大海、沙滩的视频,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颜色的海螺和贝壳,把刚刚拓展的新词迁移运用到实际情境中,让学生在自主表达中轻松达成 本节课的学习目标。

2.由注重课文内容转向注重交流表达

没有思维的碰撞,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 堂互动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任务实践中充分交流,拓 展思路,形成独特的感受和理解。

以《巨人的花园》一课的教学为例,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任务,巧借四个“对比”,推动教学层层递进,呈现任务驱动下的童话教学新样态。其一,环境对比。教师将第2、7、11段文字整合,聚焦学生思维,以任务单的形式串联文本,围绕花草、小鸟等典型景物进行对比朗读,引导学生感受童话世界的环境之美。其二,观念对比。引导学生借助任务单学习巨人的所言、所行、所想,不断思辨,感受巨人观点转变之奇妙。其三,情感对比。巨人的明线与孩子们的暗线相互交融,推动着花园之变。 通过对比,孩子的至纯至真悄无声息地在学生内心埋下种子,学生在表达交流中实现对童话的解构。 其四,强弱的对比。通过写一写任务,引导学生想象孩子爬上巨人肩膀尽情玩耍的情景,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表达,使想象的画面愈加丰满,对比的触动更为深刻。整堂课呈现了“学为导向”的童话故事学习路径,层层推进,学生自然迁移运用,顺势提升语文素养

由此可见,实践是语文教学的必由路径,学生必须亲历完整的学习实践过程,才能获得语文能力 的提升。

(四)评价促进,让学生获得满足感

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。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,在任务驱动教学中,教师要及时跟进,了解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,根据阅读课教学目标的不同,合理地调整评价方式,不能局限于终结性评价,更要关注过程性评价。

例如,在教学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》 一课 时,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学习任务,引导学生通过小 组合作,挑选出自己在文中最感兴趣的一个天然指 南针,再通过寻找关键词、辨认方向,完成学习单。 在交流互动中,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言语点拨评价,还 可以进行实物考核评价。例如,可以把学生的思维  过程通过学习单进行展示,让学生到讲台上为大家 演示如何辨认哪边是南,哪边是北,或在黑板上绘 制思维导图等,让学习成果更为直观形象。

当然,除了教师评价,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,引导学生进行自评、同桌互评、小组评价等。 通过丰富多样的评价,以评促学,打破禁锢学生思维的藩篱,推动学生思维进一步提升,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满足感。

结语

综上所述,任务驱动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提质增效,就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质,依据文本特点创设语用情境,精心设计教学任务,重视评价的作用,让学生真实经历“学”的过程,在不断 迁移运用中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及语文能力,促进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。此外,小学语文任务驱动教学要真正落到实处还需教师不断尝试、探索、改进,努力践行新课标理念,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中生成。
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x

微信扫一扫:分享

Scan me!

微信里点“发现”,扫一下

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。

×

用户登录

加载中...
刷新
刷新
返回文字点选验证